抑郁是一种以悲伤、疲惫、对事物失去兴趣、感到自责、对自我价值评价很低、食欲和睡眠紊乱和无法集中注意力为症状的精神疾病[1]。据WHO统计,全球约有3.5亿抑郁障碍患者。抑郁在精神疾病负担中的权重最大,自杀率也非常高,抑郁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抑郁的病因学主要分为生物学角度比如探索患者的大脑形态结构(脑内缺乏去甲肾上腺素、脑内血液灌流量与葡萄糖代谢率显示异常)、内分泌(抑郁与下丘脑-垂体-肾上 腺(HPA)轴功能亢进有关)[2]、免疫因子(白细胞介素 1(IL-1)、IL-6 和干扰素 γ(IFN-γ))和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环境、个体心理因素对抑郁的影响。本文将主要从社会心理角度阐述抑郁如何产生。
1、精神分析理论:抑郁症患者可能是由于遭遇到其它某些并不明显的失落造成各种内部的心理变化,导致严厉的、不合理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惩罚,从而最终导致抑郁的形成[3]。该理论强调自尊等内部安全感的丧失,认为抑郁是在丧失了他人的赞同后为了恢复自尊而进行的自我惩罚。抑郁不仅仅是由于丧失了别人的爱而造成的,还反映了控制自尊的自我机制的障碍。当个体不能达到目标时,自我机制就会发生障碍,从而导致抑郁的形成。
2、认知理论:抑郁症以认知过程的歪曲为突出表现,产生了对自我、未来和世界的消极看法[4]。贝克认为人们之所以形成抑郁,是因为他们用消极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体验。认知歪曲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错误解释或错误知觉,在这种情况下,抑郁个体得出的结论使他们的消极期望更加坚定。
3、归因理论:归因理论强调无望感,根据无望理论,无望抑郁症状原因是期望不会出现高度期望的结果,或者期望会出现高度厌恶的结果,同时一个人的所有反应都不会改变这些结果发生的可能性[5]。
4、压力素质理论:个体的抑郁性素质(如人格、归因、自我、应对、各种生物 素质)和压力事件(如急性事件、慢性长期的困扰)二者共同作用而使个体产生抑郁[6]。抑郁的素质有多种,如人格、归因方式、应对方式,除此之外,还有生物素质,包括家庭遗传以及一些与抑郁关的生理学方面的素质。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现用某一种素质能够完全解释抑郁的发生。抑郁性素质具有非特定性。这些不同形式的素质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产生作用。应激性因素则是各种社会刺激,如灾难性生活事件、日常生活事件等。Kessler[7]总结了一些研究成果认为:(1)生活事件和严重的抑郁的产生有联系;(2)生活事件和抑郁之间关系的强弱受生活事件测量方法的影响;(3)生活事件强度与抑郁强度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4)在这些研究中,严重生活事件非常普遍,多数抑郁病人报告出在抑郁发生之前有严重事件发生,但在发生这种生活事件的人中,只有少数人变得抑郁。
1. Organization, W. H. (2017). 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global health estimates. Retrieved from
2. 2Nemeroff CB. The neurobiology of depression [J]. Science American, 1998, 278: 42-49.
3. Maes M, Bosmans E, Jongh R, et al. Increased serum IL-6 and IL- I receptor antagonisl concentrarions in major depression and treatment resistant depression [J]. Cytokin, 1997, 9 (11) : 853- 859.
4. Freud S.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In J. Coyne (Ed.): Essential papers on depression[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86. 48- 63.
5. Beck AT, Rush AJ, Shaw BF, et al. Cognitive of Depression[M]. New York Guilford, l979.
6. Monroe SC, Simons AD. Diathese-stresses in the context of life stress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the depressive disorders[J]. Psychology Bulletin, 1991,110: 406-415.
7. Kessler RC. The effects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on depression[J]. Annual Review psychology, 1997, 48:191-214.